記者 唐波 通訊員 龔卓妮
基層治理千頭萬緒,如何有效破解“矛盾化解難、風險防控弱、治理力量散”的困局,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關鍵命題。位于漢濱區城鄉接合部的關廟鎮,正以一套系統化、實戰化的“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對此作出了有力回答。
關廟鎮總面積104.7平方公里,下轄18個村、4個社區、26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超5.1萬人。因區位特殊、情況復雜,該鎮面臨著人員結構多元、基礎設施薄弱、征地拆遷集中等多重治理挑戰。此外,鎮內駐有多家鐵路直屬單位,如鐵路物流中心、機務段、車輛段等,加之316國道穿境而過,人流、物流高度密集,導致矛盾糾紛多、信訪積案多、風險隱患多等問題長期存在。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也對社會大局穩定造成影響。曾長期被外界普遍認為,關廟鎮的主要工作,不是在化解矛盾,便是在維穩途中。
面對治理難題,關廟鎮以創新破題,將痛點轉化為突破口,探索推行“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從機制、流程、隊伍、共治四大維度凝聚基層治理力量,以前端預防、中端化解、末端攻堅閉環解紛模式推動矛盾糾紛預防在先、化解在早、控制在前。
這項以民為本的治理實踐,正如春風化雨,不僅解決了群眾的急難愁盼,更凝聚了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寫下了生動的關廟注腳。
整合資源力量 深化基層善治
2024年,一起歷經多次調解仍未解決的糾紛,在依托“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的推動下,最終成功化解。該案由關廟鎮黨委、政府統籌調度,組織多個相關單位赴現場聯合辦公,實現了從“反復拉扯”到“徹底解決”的轉變。
糾紛起源于某單位家屬院的圍墻倒塌,砸壞了沈家嶺社區村民沈紅兵的房屋。為此,沈紅兵多次找有關部門解決而未果。在得知鎮上推行“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設有領導干部定期接訪日后,他專程趕到鎮政府反映訴求,希望問題能得到根本解決。
鎮領導對此高度重視,將其視為檢驗新工作機制成效的重要案例。通過啟動“四維聚力”的高效運行機制,統籌司法所、便民服務中心、公共事業服務中心、涉事單位及社區負責人,組建專項工作組,赴現場開展聯合勘查與調解。在充分掌握事實依據與雙方意愿的基礎上,經過多輪耐心細致地調解,最終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共識。
“以前,遇到這種事情,我們常常不知道找誰、怎么找,來回跑好幾趟也不一定有結果。現在真沒想到鎮上這么快就幫我們徹底解決了糾紛,還考慮得這么周到,真是說不出的輕松和感激!”沈紅兵在簽訂調解協議后激動地說,鎮上還協調便民服務中心、公共事業服務中心、安全生產和消防辦公室等開展聯合勘查,將他家的老舊磚木房屋納入危舊房關懷名單,幫助他家協調重建房屋材料進場道路,并提供建房政策咨詢與手續支持。
各部門調解矛盾的工作模式從“散”到“合”、基層能力從“弱”到“強”的顯著轉變,得益于依托該鎮推行“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中的建立協同聯動機制。通過建立“黨委主責、政府主抓、政法主戰、基層主防”的工作格局,該鎮成立鎮級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專班,每月召開風險研判聯席會,推動解決復雜問題。強化風險協同防控,推動各村(社區)、各部門對重點領域的矛盾糾紛協同防范,實行信息聯享、矛盾聯調、問題聯處、風險聯控。通過這一舉措,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壁壘和部門藩籬,變“九龍治水”為“一龍管水”,有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排查預防在前 筑牢善治根基
一些矛盾糾紛看似事小,若不及時化解可能會變成大隱患,甚至是大災害。關廟鎮深諳“風起于青萍之末”的道理,將基層矛盾預防視為最好的矛盾化解,堅持“排查走在調解前”,將矛盾排查的神經末梢延伸至村組一線,力爭把風險化解在萌芽狀態。
新紅村四組村民潘某與陳某兩家互為鄰里,數月前卻因門前道路而產生糾紛。作為村里的矛盾調解委員會成員,村黨支部書記曾德強在走訪排查中及時發現該糾紛,迅速上報鎮上并聯合村干部上門溝通。通過多次耐心協調和釋法說理,最終雙方各退一步,達成和解。
“以前我們兩家為這條路沒少紅臉,都覺得自家吃了虧。多虧了鎮上干部及時上門調解,不光解決了路的問題,更解開了我們心里的疙瘩。”潘某指著門前平整的道路感慨地說,這條路如今成了兩家和睦的見證。
“鎮里推行‘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以來,通過定期走訪、網格排查,我們能第一時間發現苗頭性問題。”曾德強表示,“調解干部和網格員都是本村的,跟村民熟、對情況明,調解時大家愿意聽、信得過,說句話也有分量。這樣就能更順暢地及時介入調解,避免小糾紛拖成大矛盾。”
為系統推進矛盾糾紛預防化解,關廟鎮依托“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進一步設置規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排查研判機制,依托網格化管理開展“拉網式”排查、充分發揮全鎮網格員“人熟、事熟、情況熟”的優勢,每周對土地、鄰里、婚姻等高發矛盾進行“地毯式”摸排,通過定期排查、定期研判,建立“矛盾糾紛風險隱患”動態管理臺賬。加強矛盾糾紛排查發現,按照“屬地管理”“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實行分級負責、歸口管理,充分發揮“三線人員”、民輔警、村組干部、網格員、調解員等貼近群眾、熟悉情況的優勢,做好矛盾糾紛排查發現工作。健全重點領域矛盾糾紛預警機制,強化矛盾糾紛信息收集報告、推送共享,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領導接訪下訪 化解關口前移
清晨的陽光透過明凈的玻璃窗,在關廟鎮“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中心的地面上灑下溫暖的光斑。幾位從各村趕來的村民安靜地坐在等候區,手邊端著工作人員倒好的茶,等著向當日值班的鎮領導反映問題。
近日,就在這個充滿溫情的房間里成功化解的一起雨水排放糾紛,成為該鎮推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工作的生動例證。
曾嶺村村民陳某與李某本是鄰里,卻因陳某翻修雨棚后未安裝排水管,導致雨水直泄到李某日常通行的泥土路上。積水不僅造成路面泥濘,更嚴重影響出行。李某希望修建排水溝并硬化路面,而陳某因經濟困難無力承擔。問題久拖不決,李某最終來到鎮矛盾調處中心求助。
來訪當天,恰逢該鎮黨委書記魯波接訪,在認真聽取詳細情況后,魯波當場安排司法所、平安法治辦工作人員組成調解小組,并約定時間上門實地查看。經現場勘查并聽取雙方意見后,調解小組從鄰里關系、安全隱患和村規民約等多角度耐心溝通,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在鎮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的共同調解下,雙方達成一致協議,并承諾此事至此了結。
這樣的調解成效,源于關廟鎮對“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中,領導干部與“兩代一委”輪值接訪化訪工作的規范化與制度化運作。
走進關廟鎮矛盾調處中心,寬敞明亮的環境讓人倍感舒心。“每一個領導的接訪時間、分管工作我們會面向群眾進行公布,群眾通過村里獲悉接訪信息后經常一大早就趕來鎮上。”該鎮平安法治辦主任曹帥介紹,“我們中心配備了無線網絡,提供茶水和應急物資,群眾趕早來到矛盾調處中心,可以先歇歇腳,喝喝水,稍稍休息好了再安心向接訪領導反映問題。”
對于群眾反映的訴求,鎮里力爭現場答疑、簡易糾紛當場調解,做到“接訪中發現苗頭、對話中消解分歧”,從源頭上阻斷矛盾上行風險。此外,該鎮還深化“兩代一委”(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接訪制度,利用其公信力優勢,重點化解征地拆遷、土地糾紛等群體性矛盾。針對歷史遺留問題、重復信訪案件等疑難雜癥成立專項工作組,實行“領導包案+部門聯動+法律支撐”攻堅模式,確保復雜矛盾限期化解。
培育調解力量 激發內生動力
基層調解隊伍是矛盾糾紛化解的主力軍,其專業素養與工作積極性直接關系到治理效能。關廟鎮高度重視調解力量的培育與激勵,通過完善“閉環解紛”流程,建強多元隊伍、規范調解流程、創新激勵機制,全面激發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
“鎮級層面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政法委員、人大主席任責任副組長,各聯村領導及部門負責人共同組成的矛盾調解工作專班,強化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依托鎮級‘一站式矛調中心’平臺,有效整合了行業調解隊、村級調委會、品牌調解室等多方力量,逐步構建起‘行業專家對癥下藥、政法干警普法釋理、當地能人參與調解、道德模范溫情勸和’的‘1+1+N’多元解紛格局,實現了優勢互補、協同作戰。”關廟鎮人大主席李敬忠介紹,村級層面則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組織和“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作用,積極打造各具特色的品牌調解室,廣泛吸納道德模范、優秀老黨員、致富帶頭人等有威望、有熱情的社會力量充實調解隊伍,提升了調解的專業性和公信力。
值得一提的是,關廟鎮創新實施了“以案定補”和“揭榜攻關”雙重激勵機制,極大調動了調解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案定補”機制將調解案件根據難易程度、社會影響等因素科學劃分為簡易、復雜、重大三個等級,并分別對應50元、200元和500元的補貼標準。案件評定并非簡單依據數量,更注重調解質量與社會效果,由鎮級審核小組通過仔細查閱調解卷宗、認真回訪當事人等方式進行綜合認定,確保補貼發放公平、公正、透明,獎勵直接兌現到人,讓調解員的辛勤付出獲得實實在在的回報。
針對那些長期未解、牽扯較深的“釘子案”“骨頭案”,關廟鎮設立了“攻堅榜”,實行張榜公示,鼓勵有能力、有辦法的干部和調解員主動“揭榜”挑戰。對成功化解這些積案的干部,鎮里不僅給予物質上的重獎,更將其卓越表現作為個人年度評優評先、職級晉升、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據。這種“能者上、優者獎、勞者得”的鮮明導向,打破了“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困局,同時為“四維聚力+閉環解紛”工作機制的持續高效運轉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動力保障。
“關廟鎮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在系統性設計、多元力量整合、閉環管理、激勵創新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魯波表示,將在深化協同融合、保障可持續性、擁抱數字智能、拓展攻堅路徑、優化考評導向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機制從“有效運轉”向“高效能、可持續、智能化”進階,最終實現“預防在先、調解在前、化解在早、治理在實”的更高目標,為全鎮筑牢社會和諧穩定基石貢獻更強有力的基層智慧與實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