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鄭運祥
一場冬雨過后,漢濱區西南邊陲的鳳凰山麓,林間光影交融、色彩斑斕。經紫陽縣雙安鎮到漢濱區牛蹄鎮,沿途屋舍儼然、溪水蜿蜒而過,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至牛蹄鎮朝天河村,村口處的一塊牌子引人注目:陜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在朝天河村六組,山腰旁的一座農家土房是羅厚平的家。門前溪水潺潺,進入院內,潔白的墻體、整潔的院壩、錯落有致的菜園……構成了一幅優美宜居的農家田園圖景,令人心曠神怡。
“現在村里定期有人掃道路、清垃圾、清河溝,農房青瓦白墻、房前屋后整潔有序,環境干凈了,我們住得更舒心。”常年在城里居住,只是偶爾才回到老家,羅厚平對村里的變化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如今,我們的村莊美如畫!”
從一村,觀一域。朝天河村之變,照映出牛蹄鎮近年來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的努力。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事關鄉村振興的底色與成色。
近年來,該鎮立足鎮域實際,不遺余力投身其中,創新構建出一套閉環高效、務實管用、特色鮮明的治理機制——以精準施策、精心激勵、精細監管的人居環境整治“三精”模式,通過機制創新、多元共治、長效管護,實現了環境從“一時美”向“持久美”的跨越。
破題——
精準施策,構建“專班管理+逐級包抓”的責任落實機制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問題多而復雜。作為基層政府,如何以縣域、鎮域為單元統籌謀劃,從發展的階段性和區域的差異性出發,把握方向、找準著力點,是留給基層不小的課題。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沒有標準答案,關鍵是要立足實際、建章立制。”牛蹄鎮副鎮長劉助衛分管該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他認為,人居環境改善,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推動牛蹄從‘一時美’向‘持久美’轉變,正得益于鎮黨委、政府錨定目標、精準施策。”
近年來,漢濱區深入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下硬茬、出實招,高質量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持續提升村容村貌,實現農村更加生態宜居。不久前,該區印發《漢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標準和八項整治具體任務》,要求各鎮錨定整治標準和目標,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動員各方力量,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
以一域之為服務全區大局。在區委、區政府統一部署下,牛蹄鎮以“千萬工程”為指引,以高位推進、長效管護為出發點,通過“八清一改”“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等為抓手,以人居環境整治“十有十無”為標準,圍繞“二五工作法”“頭三尾三”等機制,統籌“四支力量”、公益性崗位等人員,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除了聚焦全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核心任務,牛蹄鎮結合鎮域實際,創新推行新模式——
今年3月,該鎮正式發文,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專班。專班成員涵蓋鎮黨委、政府及各村(社區)主要負責人,同時劃分具體職責。從黨委書記、鎮長到村(社區)黨支部書記,25名成員各居其位、各負其責;從建立網格化包抓管理體系,到制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再到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各類問題,8項工作職責事無巨細、劃分到人,為統籌推進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指明了路徑。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體制機制建設如同基石,為這場環境變革筑牢了根基。”牛蹄鎮黨委書記王開基一句話點明關鍵。他介紹,牛蹄鎮有3個村1個社區23個村民小組,鎮黨委、政府有30余名干部。鎮上立足實際、勇于創新,探索出一套科學高效的農村人居環境管理體系。“有了工作專班,通過領導真抓、干部苦幫、群眾實干,切實把責任扛到肩上、落到實處。”王開基說。
這個由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工作專班,通過每周“暗訪曝光+交辦督導”正向引導、每月“調度研判+觀摩評比”反向倒逼,推動實現任務分解到進度跟蹤再到結果反饋的全鏈條閉環管理,確保每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實效。此外,明確第一責任人,同步豎立網格化包抓責任牌,細化“班子成員包村、科級領導包片、村干部包組、網格員包戶”的包抓網絡,構建起“專班管理+逐級包抓”的扁平化管理和責任落實機制,形成了“整治活動有人抓、環境整治有人干、村容村貌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攻堅——
精心激勵,凝聚“干群協力+社會參與”的多元共建合力
從牛蹄集鎮出發,不過10分鐘車程,便到了中心社區五組,楊運生的房屋就在村組道路一旁。
兩層兩間的磚混樓房,外觀與大多數農房并無太大差別,屋內卻令人耳目一新——堂屋內,水泥地面清掃得一塵不染,桌面上的物品被一一擺放整齊。后院,一摞摞柴堆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屋檐下。甚至是農家廚房里,貼著白色瓷磚的灶臺都被擦得透亮。
在8月26日印發的《牛蹄鎮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戶”表揚通報》中,楊運生是12戶“示范戶”之一。
“他們家一直這樣干凈整潔,是中心社區乃至全鎮人居環境整治的典型示范戶。”劉助衛說,像楊運生家這樣積極參與整治、主動保持室內和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的農戶,鎮上除了通報表揚、獎勵物品外,還計劃為這些典型示范戶拍攝照片、視頻,通過微信視頻號等途徑在全鎮宣傳推介,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更多群眾自覺加入進來。
除了少數典型示范外,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如何改變大多數群眾的觀念,引導撬動更多力量參與,變被動為主動、變“要我參與”為“我要參與”,是一個棘手的難題。
“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時,其實很多群眾并不重視,也不當回事兒。”王開基介紹,為充分激活群眾力量,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專班機制下,該鎮全面推行科級領導包片推進機制,全鎮23個村民小組分成了23個網格,由科級領導帶頭包抓,經常性深入群眾中間開展道路、河道清潔、拆違治亂、宣傳引導等工作,構建起“干部帶頭、榜樣示范、群眾參與”的共建格局。
在朝天河村,雞鳴聲剛剛響起,鎮上科級包抓領導便帶領著村干部和網格員,提著掃把、鋤鍬出門,大家默契地分工合作,清理道路河溝、房前屋后的垃圾。晚上,組織群眾召開院落會,通過“我講、他說、大家評”的方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進來。
朝天河村在外創業能人蒲長貴對此感慨良多。起初,他對鎮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不以為然,認為“這么偏遠的農村沒辦法和城市比,這么搞是勞民傷財”。但隨著干部群眾日復一日地堅持,房前屋后、道路兩旁愈發干凈、整潔、有序,“房在景中、人在畫中”的鄉村圖景呈現在眼前時,激起了他參與家鄉建設的動力。
今年“五一”返鄉期間,蒲長貴主動邀請鎮村干部指導,自發收拾自家房前屋后衛生,還向村上捐贈1萬元用于改善基礎設施、推動人居環境整治。在蒲長貴這樣的鄉賢能人帶動下,該鎮充分發揮“鄉賢能人多、愛家鄉、有情懷”的社會優勢,招引匯聚各方力量形成矩陣,通過單位幫扶、鄉賢能人捐贈、農戶自籌等,累計募資70余萬元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形成了政府引導、群眾主體、各方參與的強大合力。
“工作前期,部分群眾參與意識不強、積極性不夠高,我們創新工作方法,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和黨員、代表、鄉賢能人等引導作用,推動村民文明習慣養成與人居環境整治互促共進。同時通過示范戶評選、積分超市獎品兌換等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全民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朝天河村黨支部書記潘付勇表示。
“經過前期努力實踐,我們逐步構建起了‘干部帶頭、榜樣示范、群眾參與’的良性互動機制。”潘付勇說,鎮村領導干部全員帶頭,將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組,有效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實現了從被動接受到主動維護的根本性轉變。“依靠群眾內生動力推動環境持續改善,才是確保整治成果得以鞏固和延續的治本之策。”他補充道。
采訪途中,恰巧經過鳳凰村三組村民王燈興的家,67歲的王燈興老兩口正協助工人在自家房屋一旁修建磚房。原先,這里是一個凌亂不堪的雜物棚,很是影響村容村貌。入戶時,該村三組網格員陳德勝指出問題,希望能將此處收拾整齊。令陳德勝意外的是,不過幾天,王燈興便主動拆除了雜物棚,并自費修建起磚房用來堆放雜物。
“我很支持村上的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門前屋后收拾干凈了,自己住著也舒服!”王燈興說。如今,人居環境持續向好,村民的環保意識顯著增強,像王燈興這樣自覺維護人居環境的村民越來越多,大家從“要我整治”轉變為“我要整治”,紛紛主動參與環境治理。
固本——
精細監管,打造“立體監督+閉環管理”的督導考核體系
村莊美了,環境衛生好了,如何鞏固治理成效?牛蹄鎮給出的回答是:關鍵要加強監管、長效運行。
8月11日,牛蹄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專班下發了今年第一輪關于當前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重點任務的交辦單,集中羅列了全鎮145處整治點位,其中“三堆六亂”需整治110處,拆違治亂需整治33處,殘垣斷壁需拆除2處,整改時限和要求也包括在內。
145處整治點位被細化到了13個網格中,形成了13份具體點位交辦單,交到相應的包抓科級領導手中,各牽頭科級領導按照包抓責任,各負其責、強力推進、倒排時間,對照整治標準推進整治工作。整治時限到后,專班將負責對整治情況進行指導、驗收,對存在整治不徹底的問題及時反饋,并跟進整治結果。
為確保整治不走過場,牛蹄鎮還創新“隨手拍+明察+暗訪”立體監督模式:各包抓科級領導及所包抓網格的村干部、網格員,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過手機隨手拍其他網格的環境整治相關問題,并直接上報至工作專班。督查組每月開展明察、不定期組織暗訪,建立“發現問題—臺賬登記—整改驗效”閉環流程,以剛性約束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集中攻堅”轉向“長效治理”。對于在監督考核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工作專班通過研究分析、溝通協商等工作機制,找到解決辦法,并通過細化工作機制等舉措,避免此類問題再次發生。
監督考核的“大棒”既要壓在領導干部的頭上,高效管理的“尺子”也得落到公益崗人員日常清潔工作中。
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主力軍”,為確保公益性崗位效能持續釋放,牛蹄鎮通過定期巡查、量化考核、動態調整等方式,推動公益性崗位管理向規范化、制度化邁進。該鎮確定每周二、周五為環境整治清掃保潔上崗日,由各村(社區)負責統籌管理各類公益崗人員,對村(社區)支部活動室、村衛生室等公共服務設施及通村通組道路、河道、可視坡面等開展保潔工作,各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網格員負責督促、指導、配合公益崗人員開展本轄區人居環境整治具體工作。
中心社區五組公益崗人員楊大慶今年39歲,自2024年年初被聘為社區護林員后,除了護林巡查工作,他還負責相應路段的日常清掃維護工作。他說,自己每天都會騎著摩托車到所負責的路段巡視一遍,遇到有垃圾就及時清理。每周二、周五則是帶著工具,全面清掃道路及周邊垃圾,并去除雜草,確保干凈整潔。
“鎮村干部不會要求我們必須按照規定時間到崗開展清掃,但會要求我們日常時刻保持所負責的路段干凈整潔。”楊大慶說,鎮村干部會不定時檢查垃圾清理是否及時徹底、衛生死角是否有效清理、公共區域保潔是否到位。對于督查中發現的問題,現場要求整改。“有他們的經常性督促,我們也會更加自覺。”他說。
常態化督查促落實、精準化考核明導向的監管體系,不僅為牛蹄鎮帶來了持久凈美的人居環境,更探索出了一條運行高效的長效管護路徑,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現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
采訪結束時,王開基深有感觸地說:“牛蹄鎮沒有‘被動應付’,而是‘主動作為’,以奮起直追的拼勁和干勁,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發展的突破口,以實干實績打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牛蹄樣本’,實現從‘環境革命’到‘思想革命’、從‘美麗資源’到‘美麗經濟’、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轉變,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被充分激活,實現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如今,廣袤的秦巴山鄉,像牛蹄鎮這樣藏于深山、困于舊貌的偏遠村落,正不斷憑借“顏值”與“內涵”的雙重提升,在鄉村振興賽道上書寫各具特色的蛻變故事。
“牛蹄鎮成功構建了一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覆蓋全鎮、責任到人、監管到位的人居環境整治體系,為漢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再上新臺階、推進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漢濱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恒說。
記者手記
讓美麗持久綻放
記者 鄭運祥
前往牛蹄鎮是在一場冬雨過后,天空剛剛放晴。乘車穿行在牛蹄鎮,連綿的山、清澈的水、滿目的斑斕色彩在眼前鋪展。村道兩旁,一座座青瓦白墻的農家院落整潔有序,院落旁邊的小菜園里,蔬菜上掛著晶瑩的雨珠……眼前一切像是被雨水擦拭過的山鄉畫卷。
比風光更打動人的,是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
蹲點牛蹄鎮期間,從朝天河村羅厚平家窗明幾凈的院落,到中心社區楊運生家一塵不染的灶臺,記者看到了一場干群協力、系統施策的人居環境整治實踐,讓這里的鄉村正經歷一場從“面子”到“里子”的深刻蛻變。它沒有滿足于“一陣風”式的清掃,而是用一套獨具匠心的“智理”體系,讓美麗得以持久綻放——
精準,讓責任落地生根。鎮上成立的專班將干部擰成一股繩,從黨委書記到網格員,人人肩上有擔子。
激勵,讓群眾成為主角。通過干部帶頭、典型示范、表彰激勵,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了“主力軍”。
監管,讓美麗常態常新。立體監督網絡讓問題無處遁形,精細化的監管機制,為長效管護提供了堅實保障。
更重要的是,它探索出了一條低成本、可復制的治理路徑——不靠大拆大建,而是通過機制創新、干部苦幫、群眾實干,實現從“一時美”到“持久美”的跨越。
如今的牛蹄鎮,美的不只是環境,更是干部群眾向上向善的精氣神。它用實踐回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關鍵,在于激發每個人的主人翁意識,讓愛護環境成為自覺,讓共建共享成為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