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培 馮友松)今年以來,漢陰縣為破解區域優質資源互融難、人才支撐不足、共富路徑單一等難題,探索循環經濟發展區、重點生態保護區“兩區聯動、示范爭先”高質量黨建引領共富振興新路徑,形成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難題共解、生態共治、發展共促的格局。
圍繞基層黨組織“分類指導、爭先進位”三年行動,精心規劃川道、南北兩區3條示范帶,綜合各領域黨組織和區域資源、產業狀況等因素,以“城帶鄉、強帶弱”方式確定100個黨建示范點,縣委組織部領導干部包片聯點,定期指導聯建黨組織規范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集中議事等,推動先進示范點的成熟經驗與特色做法向薄弱黨組織精準傳導。同時,把共建成效納入三級書記和包聯縣級領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任務清單。圍繞地緣相鄰、資源相近、產業相關等因素,建立干群聯心、黨員聯戶、服務聯動機制,通過“示范支部手牽手、黨員群眾心連心”和村企聯建等系列硬舉措,凝聚合力解決共建難題3500個。
實施群雁共育共用,選派297名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隊員,組建縣鎮村黨員服務團,每月調配資源供給清單,推動示范點、示范帶要事共商、功能互補,高效完成既定任務清單。就地挖潛育才,實施“千名產業工人”和“百名致富帶頭人”培養工程,通過“專家+職業農民”和“組團技術服務”等方式,培育當地產業人才1.2萬人,創新實施“師傅結對幫帶、輪訓實戰淬煉、項目推動提能”梯次培養機制,儲備黨組織書記、村“兩委”后備力量807名。同時,打好“鄉情牌”和“鄉愁牌”,通過縣鎮村三級“歸雁返鄉”新春座談會和流動黨員懇談會等形式,回引439人返鄉發展。
釋放資源效益,整合各方政策、資源、力量,采取“村集體+合作社+村民”“村集體+村民+企業”等方式,引導資金、產業、技術等資源融合,促成77家企業與示范點合作引入資金近1億元,推動100個示范點和3條示范帶完成民生項目320個,實現示范點黨建引領有方向、鄉村發展有潛力、輻射帶動有成效。壯大集體經濟“強造血”,通過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經營型、參股聯合經營型、資金投資收益型、委托經營型等利益聯結機制,激活各類生產要素潛能,構建縣鎮村三級資產聯動、功能互補、服務集成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統籌帶活資產、帶強產業、帶動就業、帶美鄉村。目前,全縣“一二類”村黨組織占比96.8%,所有村集體收益全部達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