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麗 程遠淋 周長林
近年來,嵐皋縣始終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核心引擎,立足本土特色,以紅色傳承為內核,創新傳播方式,凝聚多元力量,持續開展一系列接地氣、有溫度、見實效的文明實踐活動,推動文化事業呈現“實踐有聲、品牌有彩、群眾有感”的生動局面,在文化強縣建設的征程中邁出堅實步伐。
紅色資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更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源頭活水。11月10日,嵐皋縣詩詞楹聯學會組織部分會員走進堰門鎮,開展“重走紅軍道、筆繪新征程”主題采風活動。大家沿著當年紅軍的足跡,探訪紅色遺址、追尋革命故事、聆聽老黨員口述歷史,在追憶崢嶸歲月的同時,實地感受鄉村發展新貌,于山水阡陌之間汲取創作靈感。
“只有深入田間地頭、走進產業園區,看看鄉村建設,聽聽農戶心聲,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創作出有靈魂、接地氣的作品。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嵐皋縣詩詞楹聯學會會長田忠建道出了此次采風活動的初衷。
“他們的作品都扎根于鄉土生活,取材于我們身邊具體可感的事物。作為鄉村巨變的親歷者和參與者,讀來倍感親切、深受鼓舞。”堰門鎮干部周長林如是說。
據了解,該學會已在全縣多個鎮村、社區及企業開展了15次采風活動,累計創作出兼具鄉土氣息、人文風貌與紅色底蘊的作品200余件,并通過線下展覽、線上推送、吟誦展演等多種形式廣泛傳播,有效提升了本土文化的影響力。
嵐皋縣注重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文明理念。筆者隨詩詞楹聯學會采風隊伍途經堰門鎮瑞金村活動室時,目睹了一場熱鬧的“院落會”。十幾位村民圍坐一圈,聆聽鎮干部以講故事、詩朗誦等形式,講述帶領村民致富的劉興前、產業大戶曹菊賢等身邊典型的感人事跡。
“劉興前確實辛苦,起早貪黑,一年忙到頭,自己沒賺多少錢,卻讓周圍老百姓實實在在得了益。要不是有他這樣的好人,我們這些老弱的人日子可就難過了。”瑞金村二組村民桂逢富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大家對先進典型劉興前的由衷認可。
為讓理論從“紙上”走進“心里”,嵐皋縣打破傳統宣講模式,創新推出方言短視頻、快板、三句半等形式,將宣講舞臺搬到田間地頭、農家院落,用群眾熟悉的語言講述先進事跡和政策理論,把復雜的技術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實操指南。今年以來,全縣共召開院落會500余場,制作各類宣傳短視頻300余個,編排特色節目100余個,真正實現了理論宣講“活”起來、“實”起來。
11月6日晚,嵐皋縣林業局聯合縣文旅廣電局在城關鎮文體中心舉辦了一場林業宣傳主題晚會,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文藝表演,通過講述林業干部守護青山的感人故事,展現本土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讓觀眾在藝術熏陶中增強生態保護意識。
“嵐皋縣林業局始終堅持生態引領、文化賦能,創新傳播載體,將生態保護知識融入音樂、舞蹈、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讓生態保護理念借文化之力深入人心,使精神文明建設成為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的根與魂。”嵐皋縣林業局局長張修鵬介紹道。
在第三屆巴山漢水“陜西村BA”體旅商貿活動中,全縣1500余名文藝工作者踴躍參與,587個節目輪番上演,累計參演人次突破2萬。配套推出的600場文藝展演及19場主題專場活動,涵蓋歌舞、非遺、情景劇等多種藝術形式。這種縣鎮聯動、全域參與的模式,不僅為賽事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讓群眾從文化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受益者,既豐富了群眾的日常文化生活,也有力拉動了地方文旅經濟,譜寫了精神文明建設共建共享的嵐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