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吳志敏
初冬時節,紫陽縣界嶺鎮雙泉村今年第一場雪來臨,氣溫驟降,山風裹挾著濕冷的寒意。
天光微亮,劉祖秋掀開柴堆的篷布,斧起斧落間,木屑紛飛。灶膛里燃起的火光,不僅溫暖了這座略顯陳舊的房屋,更照亮了一個用十三年堅守寫就的大愛故事。“這些柴火,燒兩年都沒問題。”劉祖秋說完,便轉身走進廚房忙碌起來。面條在沸水中翻滾,煎雞蛋在鍋里成形。說話間,她端著飯菜,輕步走向不同的房間。二樓,住著年邁的聾啞叔父;一樓,是癱瘓在床的大伯哥。這樣的流程,她每天要重復三次,而這一重復,就是整整十三年。
十三年前,當劉祖秋踏進熊家大門時,命運的考驗便已開始。婆婆年邁需要照顧,大伯哥高位截癱臥床不起,叔父聾啞生活難以自理。面對這樣的家庭重擔,劉祖秋說出了讓她堅守半生的誓言:“再苦再難,這個家不能散。”
然而,命運的考驗遠未結束。
小叔子意外離世的傷痛還未撫平,丈夫又被確診肝硬化。三個病人、三個孩子,生活的重擔如大山般壓在她的肩頭。
那些年,她總是村里最早起床、最晚歇息的人。深夜的田埂上,常常能看到她打著手電筒勞作的身影。“媽媽,我們都睡了一覺了,走,回家睡覺。”兩個孩子摸黑尋到地里,帶著哭腔的呼喚讓她心如刀割,卻也成了支撐她繼續前行的力量。“再苦再累,有人心疼,就是幸福。”
五年前的那個冬天,丈夫終究還是走了。
回憶起那一刻,劉祖秋的聲音依然哽咽:“天塌了,真的塌了。”喪事的白幡尚未撤去,生活的重擔卻不容她喘息。兩個孩子要讀書,侄女正值高中學習關鍵期,叔父和大伯哥更需要人照料。
望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她擦干眼淚,再次挺直了脊梁。
就在這個家庭最艱難的時刻,溫暖從四面八方向他們涌來。政府為她安排了村內保潔員的公益性崗位,落實了低保政策;左鄰右舍主動幫著干農活,村里有零工機會也總是第一個想到她。“這些幫助,幫我渡過了難關。”劉祖秋說。
在2025年第三次“中國好人榜” 發布儀式上,劉祖秋榮獲孝老愛親“中國好人”稱號。更欣慰的是,孩子們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個個懂事上進——侄女大學畢業,兩個孩子成績優異。叔父的身體也日漸好轉。
暮色漸濃,灶膛里的火光映照著她堅毅的面龐。那雙布滿厚繭的手,還在不停地忙碌著。這雙手,劈過柴,做過數不清的飯菜,擦拭過親人的身體,也擦拭過自己的眼淚。如今,這雙手依然在書寫著一個普通農村婦女不平凡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