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邦平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關鍵節點勝利召開,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行動綱領。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必須深刻領悟全會精神的理論內涵與實踐要求,立足高質量發展實際,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全會精神的人大踐行邏輯。全會明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強調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等重要原則。這要求地方人大必須把準政治方向,在縣域治理中彰顯制度價值。從政治維度看,全會彰顯的“兩個確立”決定性意義,是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應始終將黨的領導貫穿履職全過程,通過建立常委會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領學、機關支部研學、代表聯學的三級學習機制,深刻領會全會提出的“六個堅持”原則,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對“十五五”時期發展的戰略部署上來,主動將人大工作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確保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人民意志。從實踐維度看,全會部署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等任務,為人大履職指明路徑。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精準對接全會要求,聚焦高質量發展中的制度性障礙,將監督重點與黨委中心工作、政府重點工作深度契合,在項目建設、產業升級、鄉村振興等領域找準監督切入點,以法治力量保障改革發展穩步推進。
聚焦主責主業,以精準履職落實全會部署。陜西省委持續深化“高質量項目推進年、營商環境突破年、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實踐。漢陰縣人大常委會立足職能定位,將“三個年”活動要求融入履職各環節,積極落實全會部署。以協同立法護航高質量項目建設。緊扣全會“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與省委“高質量項目推進年”要求,漢陰縣人大常委會扎實推進省級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總結形成立法征詢“七步工作法”。截至目前,已對44部法律法規草案收集意見建議1200余條,梳理上報272條,其中30余條被吸收采納,充分發揮了國家立法“直通車”作用。特別是以鳳堰梯田入選世界灌溉遺產名錄為契機,協同市人大常委會開展《安康市漢陰鳳堰梯田保護與利用條例》立法起草,構建“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工作格局,成為安康市縣級人大參與地方立法的首創,為基層立法提供了實踐樣板。以精準監督助力營商環境突破。圍繞“營商環境突破年”部署,漢陰縣人大常委會創新“嵌入式監督+跟蹤問效”機制,通過產業鏈聯絡站建設激活監督效能。迭代升級新材料產業鏈聯絡站,依托科技賦能助推成果轉化,助力新材料成為縣域“首位產業”;建強獼猴桃、蠶桑產業鏈聯絡站,靶向開展提質服務,賦能特色產業品牌建設;新建美食產業聯絡站,推動漢陰澗池燴面片在全國開設23家連鎖店,實現產業賦能從“點上突破”到“全域覆蓋”的延伸,將職能優勢轉化為發展實效。以代表作用發揮服務作風提升。將“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要求與代表履職深度融合,依托153個縣鎮村三級代表聯絡站,創新“黨建+聯絡站”“產業鏈+代表聯絡站”等模式,組織814名四級代表參與“履職建功‘三個年’·人大代表在行動”主題活動。建立代表建議與檢察建議銜接機制,257件代表建議閉環辦結,推動干部依法履職。同時,通過“師徒幫帶”“作風能力提升大講堂”等舉措強化隊伍建設,以代表“雙崗”講述、列席會議等形式壓實責任,用履職實效賦能干部作風轉變。
強化自身固基,以“四個機關”成效鍛造人大隊伍。漢陰縣人大常委會始終把自身建設作為履職根基,創新推行“黨建+”融合機制與“師徒幫帶·點題練兵”培養模式,全面提升干部隊伍政治素養與履職能力,為貫徹全會精神提供堅實保障。堅持以黨建引領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構建“黨建+履職”“黨建+服務”“黨建+作風”三維融合體系,將鳳堰梯田立法、營商環境監督等12項重點任務納入黨建責任清單,開展“支部聯村、黨員聯戶”活動,組織黨員干部下沉一線宣講政策、督辦民生實事。以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為抓手,推行“師徒幫帶·點題練兵”,構建“一對一傳幫帶、清單化練本領”培養體系,結合年度重點工作設置“練兵課題”,每季度組織成果匯報,顯著提升年輕干部履職能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謀劃的歷史節點,漢陰縣人大常委會將持續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緊扣陜西省委“三個年”活動要求,以更強的政治擔當、更實的履職舉措、更優的隊伍作風,在立法中回應民需、在監督中推動發展、在服務中凝聚民心,為縣域高質量發展貢獻人大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漢陰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