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煜萍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把“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擺在突出位置,一幅更加優質、更加公平的民生新圖景將徐徐展開。
在“十四五”收官之際,安康市以亮眼數據交出優異答卷: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城鎮化率達到55.21%。民生保障逐漸從“有”向“優”過渡,堅持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建成運營勞務(建筑)產業園,“安康美廚”“安康家政嫂”被評為省級勞務品牌,“紫陽修腳師”走出國門。堅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三個緊密型共同體”建設入選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漢濱初中長春校區(一期)等34個教育重點項目新增學位7800個,教育公眾滿意度全省第一。堅持兜牢社會保障底線,織密社會保障網。新增家庭養老床位2400張,市兒童福利院主體完工,制定出臺全省首個殘疾人托養服務地方標準。新建鎮村公益性公墓18個。“十四五”期間,安康市委市政府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安康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十五五”與“十四五”規劃相比較,社會民生的排序顯著提前,這一變化表明民生建設在國家戰略布局中占據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高質量”成為關鍵詞,公報中強調“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等,標志著民生建設正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同時“十五五”時期,民生建設將更加細化。全會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公報提出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更加突出就業優先的導向,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其內涵不僅包括城鎮新增就業數量,更強調就業結構與經濟轉型的匹配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其突破性在于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既講效率又兼顧公平,強調了要讓多勞者、技高者、創新者多得,合理調節和縮小行業、地區、城鄉、人員收入差距。在教育與醫療方面要實現公平與質量的雙重升級,教育領域將迎來“雙減2.0”,醫療改革則劍指“看病難、看病貴”,對于住房與養老保障,社會保障網將越織越密,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將逐漸形成。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增加改善性住房供給,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為人民群眾打造高品質居住生活空間。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方面,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明確倡導積極的婚育觀,健全養老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些舉措旨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繪就的“十五五”民生新藍圖,為地方發展指明了方向。對安康市而言,站在承前啟后的重要節點,這既是緊跟國家步伐的機遇,也是對其持續推動“幸福安康”建設的深化。“十五五”期間,安康的民生建設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描繪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藍圖,與安康現有的“幸福安康”體系、富硒資源稟賦和鄉村振興實踐更深層次地結合,以高質量發展為筆,以精細化治理為墨,繪就中國式現代化新圖景。
一是公共服務從“政府端菜”向“群眾點單”轉變,構建醫療、教育、文化“三個緊密型共同體”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共享,規劃建設區域婦女兒童醫院提升專科救治能力,建立城鄉文化資源動態調配體系。持續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
二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編制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等職責,持續關注“一老一小”民生重點,推進養老服務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安康市的養老和兒童保護服務體系。全面做好用工服務保障,助力全市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實現高質量就業。
三是特色民生提質增效。發展生態康養產業,提升“旅居康養”、豐富“研學康養”、創新“療愈康養”、拓展“運動康養”、優化“全齡頤養”,打造一批具有較強輻射力的綜合康養基地,構建具有安康特質的康養產品矩陣。
從“群眾點單”的公共服務模式的轉變,到不斷擦亮的住房民生底色;從筑牢底線的社會保障,到體貼入微的“一老一小”關懷,安康的高質量發展成果將更公平、更實在地惠及每一位市民。
(作者系安康市委黨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