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世陽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以下簡稱“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建議》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重大戰略部署。安康市作為秦巴山區生態資源富集地和陜南經濟重鎮,正在以“生態優先、綠色升級”為路徑,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加快構建具有安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注入強勁動能。
深刻把握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實質,將培育新質生產力作為幸福安康建設的“總牽引”。全會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安康市指明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的實踐路徑。對安康而言,守護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的政治責任,決定了傳統粗放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安康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熱切期盼,又要求我們必須保持中高速增長。破解“雙重約束”,關鍵就在新質生產力——通過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把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動能,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更高水平協同發展。安康市委提出,到2030年全市要打造1個全國標志性產業、2個以上全省標志性產業,培育一批鏈主企業,這正是安康以新質生產力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聚焦“六大攻堅戰”,筑牢具有安康特色的現代化產業底座。一是打好創新驅動攻堅戰,點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主引擎”。依托秦創原(安康)創新促進中心,推廣“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安康轉化”模式,目前,安康市已建成智算中心一期2000P智能算力,并將同步引進大模型訓練、數據加工、內容生成等企業,打造“秦巴數谷”。圍繞富硒食品、秦巴醫藥、新型材料等優勢領域,新建3個以上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突破富硒功能食品活性成分提取、全釩液流電池等一批“卡脖子”技術,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產業升級“最大增量”。二是打好協同發展攻堅戰,構建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雁陣”格局。完善“一體兩翼多極”空間布局,推動月河川道產業帶率先突破,支持旬陽、平利、石泉等縣(市、區)特色化協同,探索“飛地園區”“園區共建”利益共享機制,引導資金、項目、能耗指標向“畝均英雄”集中,確保園區畝均產值年均提升3個百分點以上。統籌推動三次產業融合、城鄉產業融合,實施“富硒+”“文旅+”“數字經濟+”行動,催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三是打好綠色循環攻堅戰,擦亮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金字招牌”。放大“全國唯一天然富硒地”優勢,實施“富硒+”戰略,貫通“原料種植—精深加工—健康服務”全鏈條,到2030年形成千億級富硒產業集群;統籌推進鋼鐵、有色、無機非金屬等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建設“風光水氣儲”全鏈條新型能源體系,打造全國綠色儲能產業示范基地。嚴格落實碳排放“雙控”和生態補償制度,讓每一條產業鏈都穿上“綠色外衣”。四是打好筑鏈強群攻堅戰,打造“鏈主+配套+平臺+基金+人才”協同生態。實施鏈長制升級版,每條市級重點產業鏈每年至少落地2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新增規上企業20戶以上。富硒食品聚焦茶、魔芋、豬肉、魚、水“五大賽道”,新型材料聚焦釩材、硅材、石墨、光電元器件“四大板塊”,消費電子聚焦數據線、傳感器、汽車線束、可穿戴設備“四個關鍵環節”,文旅康養聚焦“醫、養、游、體、學”融合,形成“鏈主+配套+平臺+基金+人才”協同生態。五是打好智改數轉攻堅戰,搶占數字中國建設“新賽道”。出臺《安康市數字經濟三年行動計劃》,新建5G基站1000個以上,打造“5G+工業互聯網”省級標桿工廠2家以上,推動800家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深化“毛絨玩具+AI”“富硒食品+區塊鏈溯源”等場景應用,培育智能工廠、燈塔工廠,讓更多企業乘“云”而上、借“數”騰飛。六是打好品牌引領攻堅戰,提升“安康制造”區域競爭力。實施“安康制造”品牌躍升工程,建立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矩陣,持續辦好“硒博會”“龍舟節”“毛絨玩具節”等展會賽事,讓“秦巴優品·硒有安康”走向全國、享譽全球。到2027年,力爭培育中國馳名商標2件、地理標志產品突破40件,品牌價值突破500億元。
強化“四大保障”,匯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能。一是強化項目硬支撐。堅持“項目為王、落地為大”,接續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建立“市級領導包聯、行業部門包保、縣區專班攻堅”機制。用足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推動寧陜北抽水蓄能、石泉特種船舶、漢陰智能電梯等重大項目建設,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儲備一批”滾動格局。二是強化企業主力軍。實施“十百千”企業培育計劃,梯度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每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80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戶、高新技術企業95戶、省級瞪羚企業10戶。支持安康高新區、旬陽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漢陰、紫陽創建省級高新區,打造“熱帶雨林式”成長生態。三是強化人才第一資源。圍繞9條重點產業鏈繪制“人才地圖”,實施“硒谷英才”計劃,每年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500名以上,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共編教學方案、共育技能人才,打造“產教融合示范區”。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讓各類人才在安康創業有機會、創新有條件、干事有舞臺。四是強化環境生命線。對標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標準,深化“畝均論英雄”“標準地+承諾制”改革,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迭代升級,打造“安康服務”品牌。建立產業鏈供應鏈“白名單”制度,落實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惠企政策,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持續擦亮“投資安康”金名片。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安康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行穩致遠。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新質生產力培育全過程,完善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落實、企業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健全“月調度、季觀摩、年考核”機制,將產業鏈發展成效納入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對成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使用,對落地重特大項目的團隊實行“一票嘉獎”。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資源向項目聚焦、要素向產業集中、服務向一線傾斜,形成“一切圍繞產業轉、一切聚焦項目干”的濃厚氛圍。
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安康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市黨員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動迅速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特色產業為支撐,以要素保障為依托,真抓實干、久久為功,讓新質生產力在秦巴大地蓬勃生長,讓現代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完善。
(作者系安康市委黨校統戰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